欢迎光临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艺研新闻>详细内容

艺研新闻

第二届“两广”音乐研究高峰论坛 · 研究生论坛

发布时间:2020-10-26 10:15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字体: 来源: 作者: 图片:

  2020年10月23日晚上7点,第二届“两广”音乐研究高峰论坛·研究生论坛在广西艺术学院南湖校区漓江画派101室举行。研究生论坛分上下半场,共有来自广西艺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以及云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的10组研究生进行发言。

  上半场由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朱腾蛟博士主持,由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漆明镜教授担任评议人。

cb510ff1fe1a48ee99ed9b759cb3324b.jpg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漆明镜教授评议)

ec07772ed33f43d5adc3576da7b40681.jpg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朱腾蛟博士主持)


1.王咏丹(星海音乐学院乐器工艺钢琴修造专业硕士):《“潮州筝”形制工艺与乐律应用探究》

  王咏丹在发言中指出,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潮乐是当之无愧的瑰宝,随后引出其潮州筝研究。潮州筝的形制寓意中国古代“八卦六合”的思想,在潮州传统文化观念下的潮州筝不仅是一件乐器,它更是传统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随着年代的更迭交替,潮州筝琴弦的材质由传统的丝弦转变为铜弦与钢弦合用,而它的传统演奏技法却传承至今。曲谱采用传统的“二四谱”,乐曲多采用具有潮乐特色的“轻三六”、“重三六”、“轻三重六”以及“活五”等“调体”。王咏丹深入实践,亲自跟踪并制作潮州筝,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潮州筝制作从开料、做框、开槽、装音梁、烧板、打音孔、拉弦调音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与流程。

  评议:亲身参与乐器制作,从而研究潮州筝的乐器形制与乐律的研究方法值得肯定;潮州筝的琴柱有两排,与越南筝形制相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源与比较两者间的关系;有关乐律问题,建议进一步对古今潮州筝进行对与探析。

3ff8fc6e84d5436f8df7aa56d6f200f6.jpg

(星海音乐学院王咏丹发言)

2.鲁松(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理论方向硕士):《广西活动膜类鼓乐器现状调查及其功能特征解析》

  鲁松以活动膜类鼓乐器为研究对象,经过“多点式”的田野作业,对烟墩大鼓、马山会鼓、坳瑶黄泥鼓和平地瑶大长鼓等广西地区多种不同形制的鼓进行考察与研究。他通过比较不同活动膜类鼓乐器间的共性与差异,再从“现象”到“求考”,由活动膜类鼓乐器的释义、乐器制作与调音机制等方面阐释活动膜类鼓乐器的特点与功能。他指出这类鼓乐器的特征在于鼓身与鼓面的连接状态为活动式,而活动膜的形制具有调音的功能。此外,他还阐述了四种鼓在不同的节庆仪式中的使用情况,并提出鼓乐器发展中的衍变、歌舞乐结构的表层涵化等进一步深入研究等问题与方向。

  评议:关于活动膜鼓乐器与固定膜鼓乐器的出现时间先后与进化观点有待商榷;建议思考活动膜类乐器的调音方式是否与环境、气候等因素相关;运用测音软件佐证泛音的五度关系的研究方法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论证。

671921e6b61342a8a0e98bc733bd426e.jpg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鲁松发言)


3.黄思怡(星海音乐学院中国民族乐器表演古筝方向硕士):《汉乐筝鸣——传统客家汉筝演奏学习心得分享》

  黄思怡通过演奏与学习实践,对客家汉筝的习得方式进行了阐述与反思。她将其自身的学习过程总结为背记曲谱骨干音、模仿名家加花弹奏技巧、归纳与总结技巧三个阶段。通过反思专业音乐院校民间音乐教育的局限,她认为:专业院校多以现代曲谱进行教学,不注重对传统曲谱的挖掘与传授;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对于理论与表演实践的兼容性不够;缺乏沉浸体验式的习得模式,从而较难形成个人风格。面对这些局限,她对客家汉筝的当代传承提出通过自身实践进行归纳、吸收借鉴相关民间音乐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向传统音乐传承人学习的思考与建议。

  评议:从表演实践进入理论研究,对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有所反思,并强调沉浸式地学习演奏、演奏个性化彰显的必要性等思考与观点值得肯定;关于筝的定弦与调弦,是否都是采用五度相生律有待商榷,需进一步测音方才能准确得知其律制。

1486629575114b4b8032453c1c9edbf5.jpg

星海音乐学院黄思怡发言


4.万蓉、张俊(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理论方向硕士):《“一带一路”倡议下京族民间音乐网络传播研究》

  万蓉与张俊的发言首先通过对民族、地理分布与传统音乐类型等方面,对京族民间音乐进行概述。随后她们以京族传统民歌《过桥风吹》为例,阐述其不同的流传样态及版本在现代网络媒体中的传播方式。此外,她们还通过对主流网络传播媒介的关注以及网络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独弦琴音乐的网络传播进行考察与分析,比较了广西本地人与非本地人以及不同民族对独弦琴音乐的认知与理解。

  评议:对于民间音乐在网络媒介中的传播方式这一热点议题的关注与思考具有学术意义;可进一步考察网络与音乐的关系,思考网络媒介之于民间音乐传承与推广的利弊;建议拓展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媒介中民间音乐的生存现状与评价体系的数据收集与比较。

bed17b5b9d3d4e03a67abb4bc4c025c1.jpg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万蓉发言)


5.汪月(云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民族音乐学方向硕士):《广西少数民族管乐器生存现状的考察研究》

  汪月参与其导师杨琛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的专项项目”,该项目关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的分类、制作技艺、形制异同、音响特性、原生音乐形态及其制作技艺。汪月通过项目介绍、广西少数民族管乐器的分布状况、广西少数民族管乐器的传承类型三个方面,阐述广西少数民族管乐器的生存现状。她通过对不同传承方式及传承人考察,认为目前广西少数民族管乐器具有分布范围广、种类丰富、传承方式多样、传承程度参差不齐等特点。

  评议:对于传统乐器的保护与传承是相当重要的,理论研究与田野考察实践并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管乐器的分类上具有逻辑性,一环扣一环,最后给出关于乐器分类;建议更多的关注兄弟院校的研究生或老师关于各种乐器分类的学习及思考。

9b48227ccdbd49bd8737bc6357329131.jpg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汪月发言)


  研究生论坛的下半场由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孙丰蕊博士主持,由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外聘硕导肖文朴担任评议人。

0b731881184e4e7a8e7484c0e7f2f15c.jpg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外聘硕导肖文朴评议)

3eceaa903c444e4da0fec671c67b7ae7.jpg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孙丰蕊博士主持)


6.孟涵(星海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竹笛方向硕士):《岭南粤韵寄竹声——略谈笛箫演奏广东音乐的技法学习实践》

  孟涵以学习演奏《禅院钟声》为例,联系乐曲的故事背景、创作背景以及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提出在演奏广东音乐一定要对其背景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够在演奏中达到感情的提升。关于探析广东音乐的风格,孟涵讲述了自己请教民间艺人的经历,并总结出箫在广东音乐中虚虚实实的演奏风格,以及广东音乐与广东话的相关性。关于竹笛在广东音乐中的独特演奏技法以及艺术表现,孟涵分别从双叠音、小历音、二度滑音与传统竹笛的演奏进行对比,提出在广东音乐中,双叠音、二度滑音中的装饰音都占用了主音的时值。

  评议:从实践中的出发,通过广东音乐和传统音乐的对比,发现了问题。今后可以对内容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8eb66a1e80d946aea2690028a5a033c6.jpg

(星海音乐学院孟涵发言)


7.高娅、罗梓涛(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理论方向硕士):《桂越沿边壮族歌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高娅、罗梓涛的发言围绕桂越沿边壮族歌节相关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展开。从研究视角的维度,他们将研究角度分为本体研究、审美研究、变迁研究、跨境研究、源流研究、非遗传承研究、综合阐释研究等方面,并通过列举相关文献,进一步解读在研究中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此外,他们还概括了目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包括学界关注度、跨境研究数量、研究角度的多元化等方面,并以此引出对歌圩和歌节概念的定义、音乐本体研究缺乏等问题的思考与解读。

  评议:更多呈现的是方法论,内容框架清晰。在今后的研究中着重关注传承与变迁,可以更好支撑起在文献检索中的发现。此外,还可以关注当代歌节的意义。

561ae0e84a5c4d6eb544d56ea64a8515.jpg

(广西艺术学院高娅发言)


8.陈美力(星海音乐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青年教师,高胡演奏专业硕士):《粤得其乐、自得其乐——关于学习粤乐的一些感悟和体验》

  陈美力老师通过分享自己在粤乐学习中的感悟和体验,讲述自己在五架头乐队的演出经历,对粤乐的推广给出了新的研究视野。从传承到推广,她始终坚持着对广东音乐的喜爱,并对五架头的演奏提出三点方法:一是多听,通过不断地聆听,吸收不同的音乐风格;二是多想,她提到自己在演奏的过程中会想象不同的画面,并将情感套用在具体的演奏当中;三是多感受,不断地体验生活,想法才是多元的,音乐才能够更加多彩。最后,陈老师及其团队为现场听众演奏了粤乐《平湖秋月》。

  评议:陈老师讲述了自己与广东音乐的故事,从学习高胡到“玩音乐”,始终致力于广东音乐的推广。“玩”字根植于民间,也体现了陈老师作为当代专业的演奏者向民间艺人学习的态度。

77393216171b461ab46d2c2248e3d51f.jpg

(星海音乐学院陈美力发言)


9. 陈建军(云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民族音乐学方向硕士):《广西瑶族原生态管乐器制作技艺初探》

  陈建军以乐器“喃哆喝”与“斗”为例对广西瑶族原生态管乐器制作技艺进行探析。通过文献的整理,他发现在文献中“喃哆喝”被归为壮族而非瑶族,而对于“斗”在文献中被称为“拉篥”这一说法,他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在其田野走访中他发现“拉篥”本义为“外来人”,而“斗”才是本民族对该乐器的称谓。随后他阐述了“喃哆喝”与“斗”的制作流程以及演奏方式,并总结出目前广西瑶族原生态管乐器存在音乐性能的弱化、音高概念的模糊以及形制、乐器制作、演奏方法无明显变化等现状。

  评议:陈建军对瑶族原生态吹管进行考察,在对现状、制作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值得注意的学术问题。还可关注是否有性别研究的可能性。

 ea5a76cae80f4be09fe4f84fe8e5b978.jpg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陈建军发言)


10.侯健、成思禹(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理论方向硕士):《网络时代的歌王和对歌》

  侯健、成思在发言中提出网络是否存在局限性以及对当地对歌的影响两个问题,并以两人在罗城、富川山歌微信群的考察成果为基础,从管理制度、群成员结构、群内歌调内容、歌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对比罗城与富川山歌的对歌,她们分析了网络对歌的优势与局限,如网络打破时空限制,使得对歌在时间上能够碎片化进行、提供平台,促进族群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文化融合;同时,网络对歌也使得传统对歌的程式化被解构、削弱了真实对歌的多元与互动等。最后她们总结了现场对歌具有“在场”的特性,而这种“在场”则是山歌对歌中的核心。尽管网络媒介的发展使得网络对歌成为现代传播的主流方式,但网络虚拟空间仍然无法替代真实“在场”的特性,并提出线上与线下互为补充的观点。

  评议:通过微信群的考察,选择歌王组织者很有意义,今后可以增加调查样本,来进行客观描述,面对传统发生的变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变迁。

c3e056710c0d4abbadcb98202df412f1.jpg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成思禹发言)

7b389fa4294041399c1ccf58c8d84ebd.jpg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侯健发言)


文字:谭巍 王菊

图片:李啟万

初审:朱腾蛟  楚卓

审核:韦绍知

编辑:朱腾蛟

1a89fb7e7e7d46068b14bc22cd2e7cb1.jpg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