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艺研新闻>详细内容

艺研新闻

熊迅博士莅临我校艺术研究院开展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9-05-21 23:07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字体: 来源: 作者: 图片:

2019年5月17日下午三时,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熊迅博士莅临我校艺术研究院,在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一楼多功能厅开展题为《作为方法的影像:从影视人类学到视觉人类学》学术讲座。正值2019年广西艺术学院艺术博览会,熊迅博士的此番到来为我校艺博会又增添了一抹色彩。此次讲座由我校艺术研究院教授吴宁华博士主持。

07b73c3d6bea4022bcbc4b621de270dc.jpg

 讲座题目

会议伊始,吴教授为大家介绍了熊迅博士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方向,熊老师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曾师从我国著名影视人类学家邓启耀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影视民族志的拍摄与研究工作。讲座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提出一个学界最常反思的一个问题:即民族志与影像表达的纠缠。熊老师以《北方的纳努克》、《猎人》两部民族志影像为例,讲述民族志影像拍摄中的“局外人建构”问题、“真实性”问题、对民族志的反思。

338847454203452db470bffb90cf582d.jpg

熊老师开始讲座

一、影视人类学:民族志的影像书写

实例:屯堡与明代汉人移民

据屯堡人自述,他们的祖先是明朝时期从江苏南京一带南迁而至的汉族人,因而现在的屯堡,仍保持着汉族的传统文化与习惯。在传统与现代的渗透当中,其传统仍旧是他们文化的母体,传统对每个人社会角色的自我构建都十分清晰。

(一)Interactive between Insiders & Outsiders

(二)Changing for Outsiders

(三)Practicing for Insiders

在影像民族志拍摄过程中,当拍摄者融入仪式中,这种仪式不是单纯的一种观赏性的表演,而拍摄者(局外人)也变成了仪式中的一部分,这时候怎么拍、拍什么也就变的很关键。

二、进入传播场域:视觉作为研究对象

网络互动的方式把文本、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整合起来,更有利于网上调查、互动和研究呈现,也带来研究过程中权力结构的改变。从“Life in a day”到“Out my window ”,影像在不断改变形态和语言,视觉的可能性就暗藏在看似“好玩”和“幼稚”的实验中。

c2633c25d365405e971c9dcf57804bf8.jpg

三、拥抱复杂性:视觉性与地方性知识

(一)边缘人群的灵活性

国界边缘、民族边缘、文明边缘、空间边缘

(二)显性的文化表征和符号

——普通日常的服饰(非现代表演性质的服饰)

be9f6c45ddcb4aa4998bbd40cca0db31.jpg

传统装——日常装——预备后事装

(三)媒介、再现与文化表征

(四)媒介报道与时代叙事

(五)大众传播的形象建构

(六)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新框架与新表征

(七)村落空间的建构和描述,基于360度全景图片

(八)村民摄影(村民影像计划)+深度访谈

(九)多媒体+多音位

(十)文化遗产+互动交流

熊老师用民族志中的“整体研究+表征系统+影像行为+传播环程”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最后提问环节,肖文朴副教授提出“族群内部的身份政治问题与刻意迎合问题该如何看待?”;研究生鲁松同学“在拍摄音乐民族志过程中,对于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尺度该如何把握?以及如何看待局外人的我们对他们局内人的交互行为?”等等问题,熊博士一一做出了解答。

5088ebc1b3d84b74a9d2f6c96b8d9407.jpg

吴宁华教授主持讲座

吴宁华教授对于本次讲座做了简短的总结,她以“田野、局内人、局外人、真实性”为关键词,总结了熊博士此次讲座对于影视民族志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知识,并提出作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者,需要学习、掌握影像民族志的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2f8be28c6733426a9d137c029c00a3b1.jpg

全体合影


文字:鲁松

图片:鲁松、吴宁华、董睿颖

编辑:陆辉

审核:韦紹知、吴宁华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