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开拓艺术教育视野 ——艺术研究院“印尼传统音乐工作坊”活动纪实
2019年3月18日,我校艺术研究院在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五天(3月18日—3月22日)的印尼传统音乐工作坊活动。此次工作坊活动十分荣幸邀请到来自印度尼西亚万隆艺术大学YUSUF教授及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印尼外教仁迪老师共同授课。
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YUSUF教授,印度尼西亚人。1987年至今在印尼万隆艺术学院任教,2012年至2015年曾任印尼万隆艺术学院副校长。1980年至2016年创作了300多首歌曲,撰写专著《PUPUH Sunda》、《Tembang Sunda》,发表科学艺术和文化、教育传承传统艺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多篇。
为期五天的教学活动中,我校国际教育学院仁迪老师协助YUSUF教授完成教学活动,由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师生、菲律宾留学生以及音乐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参与学习,一同完成了工作坊教学与展演活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亲切的称呼YUSUF教授为“BAPA”。一声声“BAPA”将YUSUF教授与学生之间相隔千里的距离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逐渐融解,留下的都是浓浓师生情。
二、“排练”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2016年6月,我校曾聘请YUSUF教授来我院进行甘美兰教学活动,并在2016年中国—东盟音乐周中演出。此次邀请YUSUF教授,除教授甘美兰音乐之外,还为我们带来印尼安格隆、传统歌曲和民歌等乐曲,以此拓展甘美兰乐团的学习领域,让同学们接触到了更加多样、丰富的印尼传统音乐。
本次印尼传统音乐工作坊,YUSUF教授排练了四首乐曲,具体为《DIAJAR LARAS》《DEUNGKLEUNG》《KAKAWIHAN》等。《DIAJAR LARAS》是YUSUF教授专门为此次工作坊创作的一首乐曲,这是一首典型的印尼音阶练习曲,源于印尼Sunda族的传统民歌。乐曲演奏使用的是Slendro的音阶,有助于学生练习演唱时的音准。《DEUNGKLEUNG》是一首劳动歌曲,是印尼人们在种植、采摘咖啡豆的时候所演唱的歌曲。《DEUNGKLEUNG》在田野间广为传唱,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它使用的是Degung的音阶。《KAKAWIHAN》是一首使用双音阶同时进行的歌曲,其在伴奏时候使用的是Slendro音阶,唱歌人声部分使用的是Madenda音阶。在印尼音乐中,其音阶概念好比中国的调式概念,甘美兰是主要伴奏乐器。印尼音乐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伴奏乐器与人声演唱的音阶不相同,是两条音阶并行,因此对于演唱者的音准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BAPA还自创了一首器乐合奏曲,演奏乐器有印尼Kacapi(印尼筝)、中国古筝和中国二胡。这是印尼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相互交流与融合,美妙的音乐诉说着乐器间的对话与交流,亲切而又新颖,令人回味悠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之后,同学们立马投入到了为期五天的集中学习,紧张的排练,在学唱印尼民歌时,从一开始简单地读都有困难到学会哼唱,再到能够独立演唱、合唱,每一次的排练都有着不一样的收获。需要在五天以内能够完整的演唱三首民歌,YUSUF教授、仁迪老师以及学生都深知学习、排练的时间是十分紧张的,每一次排练都在尽可能地高效利用时间,最大限度地熟练学唱、演奏乐曲;每一次的排练都在不知不觉、在同学们的意犹未尽中结束。可谓是“‘排练’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三、辛勤的硕果,美丽的呈现
3月21日上午9:30在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三楼展厅,进行学习展演。邀请到我校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国交处赵克处长,科研处陈坤鹏处长,艺术研究院陆红阳院长、韦绍知书记、张燕根副院长、滕玉梅主任,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李娟主任等老师前来观看指导,我校美术、设计类研究生也饶有兴趣地观摩了演出。YUSUF教授热情地指挥着乐团,美妙的音符描绘了一幅印尼风情,观众们津津有味的欣赏着每一首乐曲,新奇、动听、优美触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听觉神经,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的喜欢与赞赏。藉此,我校甘美兰乐团聘请YUSUF教授担任艺术顾问,并由艺术研究院陆红阳院长为其颁发聘书。
至此,为期五天的印尼传统音乐工作坊已圆满结束,排练时的艰辛与快乐、音乐中碰撞与合作、师生们的教学与交流,俨然成为学习生涯的美丽回忆与经历,同时也为我校的艺术教学开辟了别样的空间。
我校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馆长楚卓主持展演活动
现场展演一
现场展演二
艺术研究院陆红阳院长为YUSUF教授颁发聘书
展演合影
文字:易音晓
图片:董瑞颖 曹锴
编辑:陆辉
审核:韦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