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艺研新闻>详细内容

艺研新闻

【讲座预告】艺术研究院202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2-05-12 11:46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字体: 来源: 作者: 图片:

   2022515-16日,艺术研究院201918位硕士研究生将在艺术研究院二楼会议室举行毕业学术讲座。本次讲座包含民歌、器乐、曲艺、戏曲、仪式音乐、民间美术等内容。主讲人将扎实的田野实践与本学科理论知识相结合,运用音乐形态分析、历史民族音乐学等方法,从“局外-局内”“主位-客位”的双重视角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呈现出富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讲座。届时欢迎您前来聆听与指导。

时间:2022年515-16

地点:艺术研究院二楼会议室

b7fcf9fe70f744ffa82e38745790ed5a.jpg

b8383114b3c04ec2a169bcccfc601332.jpeg

主讲人:罗梓涛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指导教师:楚卓 副教授

讲座题目:仪式场域中的广西隆林彝族音乐文化研究

主要内容:广西隆林彝族自称俄濮,由云南迤西、大理等地迁徙而来,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地彝人形成了以图腾崇拜与毕摩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体系,持续着火把节、彝年节、丧葬、婚俗等仪式形式。在特定的仪式环境与仪式功能中,产生了不同的形式与风格的仪式音乐,在仪式过程中以乐为媒,传递着对祖先的敬畏之意,增强族群的凝聚力。此次讲座以群体性仪式(火把节、彝年节)与个体性仪式(丧葬仪式、婚俗仪式)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仪式中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音乐文化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阐释仪式音声由简至繁的连续统的过程,从而探究其仪式行为、仪式音声与仪式功能的关系,并从族群性、礼俗性探讨仪式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正是在这种仪式场域中,使得仪式中的各类音声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现象。新时代背景下,隆林彝族仪式及其音乐发生着变化,如何传承当地的仪式音乐值得探究。

代表性学术成果

1.论文《川东民歌的艺术探究“薅草锣鼓”为例》发表于《当代音乐》,2021年第9期;

2.参与自治区级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广西活动膜类鼓乐器声乐原理与文化内涵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0210

3.参与2021年自治区级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戏曲音乐展陈路径探析——以广西国家级非遗剧种为例》,项目编号:YCSW2021292;未结题

4.参与2021年全国文化部艺术研究项目:《桂越沿边传统歌节的音乐范式与社会表演研究》(批准号:15DD34);

5.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2020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广西民间艺术工作坊研究生案例教学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Y2017088

a33ce0398a1c4621afa0bfbc150ad175.jpeg

主讲人:韦夕红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指导导师:周国文副教授

讲座题目:溶江河流域侗族琵琶歌考察报告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侗族琵琶歌作为地方民间音乐流布在黔桂湘三个不同省市地区,构成了侗族琵琶歌的艺术区域化,面临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侗族琵琶歌的生存状态与音乐风格也出现不同差异。本讲座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榕江县、从江县,以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榕江河流域三个主要传播存现地区的侗族琵琶歌为考察对象,对其生存的地域文化生态圈和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在艺人口述和历史文献互证的基础上,以榕江河流域“三地”侗族琵琶歌的歌种分布、演唱形式、音乐特征为主线展开具体论述。

代表性学术成果:

论文《<西方应用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评介》发表于《参花》202111月下刊。

 11856f6909234baebfd01a464d929ae7.jpeg

主讲人:吴怡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指导老师:吴霜教授

讲座题目:河北吹歌音乐与文化研究

主要内容:河北吹歌是当地最具代表的民间鼓吹乐种,由于河北地域广阔,各地吹歌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它可分力冀南、冀中、冀东、冀西北四大流派。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河北吹歌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适应社会需求、迎合民众欣赏水平,在变化中求生存、求发展。本次讲座在文化层面对河北吹歌的历史渊源、分布情况与传承变迁方面进行解读,在音乐层面以永年吹歌为例,对其基本特征与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梳理,将采录乐曲与原有乐谱进行横向比较与纵向研究,探寻吹歌音乐的旋律发展手法与演奏特点。

代表性学术成果:

1.论文《稽古振今,推陈出新——永年吹歌研究综述》,发表于《黄河之声》2021年第五期;2.参与创新项目《音乐与文学的“对话”——聊斋俚曲互文性考据和研究》。

f9f1639e75314e6e8913c4508cbb5d94.jpeg

主讲人:高娅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指导老师:楚卓副教授

讲座题目:广西文场的“行腔”特点

主要内容:广西文场作为广西地区代表性的曲艺品种,曲调与当地语言相辅相成,历经两百多年,音乐本体依然保持着自身的基本规律,形成了独特的“行腔”特点,论题从“依字行腔”和“润腔”两个方面阐述。以一个句逗为腔节进行分析,广西文场完全遵循“依字行腔”的规律,从单个字来看,字调与旋律音趋并不完全符合,此种情况下,“润腔”的运用,对辅助“字正”起了较大的作用。

代表性学术成果:

1.论文《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读<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 中国传统音乐卷>》,发表于《当代音乐》2021年第8期。

2.主持2021年区级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戏曲音乐展陈路径探析——以广西国家级非遗剧种为例》,项目编号:YCSW2021292

3.参与2021年全国文化部艺术研究项目:《桂越沿边传统歌节的音乐范式与社会表演研究》(批准号:15DD34);

4.202010月,参与“‘两广音乐研究高峰论坛(2020,南宁)并宣讲论文,论文题目:《桂越沿边壮族歌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5.201912月,参加艺术院校博物馆与双一流建设论坛,并展演

ff29affef58f4a189c4e50b4f186d27a.jpeg

主讲人:侯健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指导老师:吴宁华教授

讲座题目:桂湘区域“蝴蝶歌”属性研究

主要内容: 2008年,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蝴蝶歌被冠以“瑶族蝴蝶歌”的名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经过田野考察后发现,蝴蝶歌其实是属于富川汉族支系“梧州人”的民歌。本次讲座主要以对桂湘区域“蝴蝶歌”族属关系的分析与探究为主要内容,分别从文化和音乐两方面着手,对“梧州人”与平地瑶、“蝴蝶歌”与瑶族民歌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达到确定“蝴蝶歌”族群属性的目的。

代表性学术成果:

1.2020年7月,参与撰写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主办《中国音乐年鉴》刊物——2014年度“宗教音乐综述”;

2.参与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课题《东南亚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合唱编配与演唱探究》,已结题,项目编号:2018XJ41

3.论文《民族器乐的创新性表达:评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发表于《黄河之声》2021年第22期。

eece0cc2a2084245a103c7c0ebf22bfd.jpeg

主讲人:陈伟婷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指导老师:蒋燮教授

讲座题目:新媒介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以广西平南县牛歌戏为例

主要内容:牛歌戏是流传于桂东南地区的地方戏曲之一,是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由民间唱春牛、舞春牛演变而来。牛歌戏以本地方言演唱,为男女同腔,一人可以饰演多个角色,使用锣鼓打击乐为间奏,以表演故事的形式向广大群众传达“真、善、美、忠、义、孝”的传统文化思想。平南牛歌戏于2008年被列入广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平南县获得“中国牛歌戏之乡”称号。平南牛歌戏在经历了自然传播、大众传播后,插上了新媒介网络传播的翅膀,突破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时间与地域限制,拓宽了传播范围。网络传播给牛歌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与传播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想要实现非遗在网络传播中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代表性学术成果:

1.论文《新媒介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以平南县牛歌戏为例》获首届广西-东盟高校研究生文艺理论国际研讨会学术论文比赛优秀奖,并发表于《歌海》2021年第6期;

2.论文《符号的解析:中国民间歌舞音乐景观——<中国民间歌舞音乐>述评》获第九届“上音院社杯”音乐书评征文活动一等奖;

3.论文《在地方与全球间“摆渡”的中爪哇音乐——<中爪哇音乐>述评》获第二届广西-东盟高校研究生文艺理论国际研讨会学术论文比赛二等奖;

4.论文《甘美兰的音乐体验与文化表达——跨文化视野中的印尼甘美兰学习体会》发表于《黄河之声》2020年第16

35a3f71de1284d0fa94e8b788c121bdb.jpeg

主讲人:张俊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指导老师:肖文朴副教授

讲座题目:广东湛江八音艺术特征及在地功能

主要内容:八音作为一种综合类的民间器乐乐种,广泛流传于岭南地区的城乡之间。在广东湛江地区,民俗氛围浓郁,传统的婚丧嫁娶、游神、年例等活动仍活跃盛行于民间,而八音表演在这些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本次讲座从八音的乐班人员与乐队编制、表演类型及乐器使用、乐谱形式等方面对湛江八音的乐队存见作以概述,并进一步对其八音曲牌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对湛江八音的在地功能进行简要叙述。

代表性学术成果:

1.论文《京族民歌〈过桥风吹〉的流传样态及应用特征》发表于《歌海》2020年第五期;

2.论文《桂东南、粤西地区“八音”研究综述》发表于《参花》2021年第八期;

3.负责撰写《中国音乐学年鉴撰写·2018年宗教音乐》中的“佛教音乐研究”部分;

4.论文《京族民歌<过桥风吹>的流传样态与应用特征》在2020年首届广西——东盟高校研究生文艺理论国际研讨会学术论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5.2020年10月,参加“第二届两广音乐高峰论坛”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一带一路’倡议下京族民族民间音乐网络传播研究》发言;

6.2020年,参与研究生创新项目《广西瑶族“讲歌”及其流行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XJ53

83f2c90e8e63455a843e88f17f1ece82.jpeg

主讲人:胡书航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指导老师:蒋燮教授

讲座题目:“遗产”到“治理”:贵港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存续力路径研究——以木格镇水泉村龙凤麒麟舞为个案

主要内容:在非遗保护语境下,民间歌舞音乐“舞台化”的“非遗展演”成为其主要的存续方式,此路径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遗保护活动中参与主体单一;非遗“舞台化”实践中缺乏多元文化素材的叠合等,这使得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困境。文章以贵港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为个案,探讨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化过程中,应注重多重主体之间共谋与合作,注重多元文化素材的吸收与融入,而最优化的方法是将非遗文化还归于民。民间歌舞音乐文化纳入乡村治理,应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新时代的新任务。

代表性学术成果:

1.论文《零落在文化边缘的厚重遗产——评姚慧<京西民间佛事音乐及其保护研究—以张广泉乐社为个案>》获得第九届“上音院社杯”音乐书评征文活动硕士组二等奖;

2.论文《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曲艺音乐文化——以湖北大悟县钢镰大鼓为例》获得2020年首届广西—东盟高校研究生文艺理论国际研讨会学术论文比赛优秀奖;

3.论文《从“遗产”到“治理”:贵港市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存续力路径研究——以木格镇水泉村龙凤麒麟舞为个案》获得2021年第二届广西—东盟高校研究生文艺理论国际研讨会学术论文比赛三等奖;

4.主持并完成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从“遗产”到“治理”:贵港市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存续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XJ43);

5.《从“遗产”到“治理”:贵港市龙凤麒麟舞音乐文化存续力路径研究——一以木格镇水泉村龙凤麒麟舞为个案》发表于《歌海》2022年第2期

6.《新时代曲艺音乐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以湖北大悟县钢镰大鼓为例》发表于《歌海》2021年第4期。

1d463ec4d66a42978453bb0ed3c968b0.jpeg

主讲人:万蓉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指导老师:肖文朴副教授

讲座题目:雷州木偶戏音乐研究

主要内容:雷州木偶戏作为雷州半岛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经由艺人长期传承和再创造形成了唱腔丰富、造型精致的木偶艺术,蕴含着雷州半岛民众在文化、信仰上的多重内涵,是半岛文化的重要标识。本讲座通过对雷州木偶戏音乐文化的生存状况进行梳理归纳,对其音乐形态进行总结,从而探寻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隐喻以及美学特征。

代表性学术成果

1.2019年12月参加“第二届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论坛”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一带一路’倡议下京族独弦琴音乐文化传播》发言。

2.2020年10月,参加“第二届两广音乐高峰论坛”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一带一路’倡议下京族民族民间音乐网络传播研究》发言。

3.2021年1月,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群体表演:一种音乐模式对社会组织合作与仪式生成的建构与塑形》发言。

4.2020年,参与研究生创新项目《广西瑶族“讲歌”及其流行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XJ53

5.发表论文:《‘一带一路’倡议下京族独弦琴艺术网络传播研究》发表于《歌海》2020年5期。

6.2020年12月,获得第13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优秀论文奖。

296aefa392da46e5a549e4584518b084.jpeg

主讲人谭巍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研究

指导教师:漆明镜教授

讲座题目:《渝东南石柱县土家族耍锣鼓音乐研究——以飞马锣表演为例》

主要内容:石柱县地处长江与武陵山区交汇处,为土家族自治区。石柱土家“耍锣鼓”主要是指流传于渝东南地区的土家族传统打击乐,而位于渝东南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逐渐形成了风格鲜明且独特的石柱耍锣鼓。而在石柱耍锣鼓的不断发展中,又根据场域和打法不同分产生出坐堂锣鼓”“断头锣鼓”“斗锣”“飞马锣”等不同的称谓。其中最为特殊的则为“飞马锣”,飞马锣也称“丢马锣”,广泛运用于枫木乡一带的节庆丧葬中,主要是在演奏过程中,马锣除了随着节奏进行敲击,还需要马锣随着鼓点不断向上抛起落下,这种独特的马锣打法有别于其它耍锣鼓打法,也使得耍锣鼓表演变得十分具有观赏性与趣味性。

代表性学术成果:

1.参与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明代琴歌派对<东皋琴谱>的影响研究》

2.论文《石柱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坐堂锣鼓”田野调查报告》发表于《百花》2022年第3期。

2c98116aa0c448529e3a6210c6a747f0.jpeg

主讲人:陈雨江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指导老师:周国文副教授

讲座题目:西林壮族婚礼仪式及其婚俗音乐概述

主要内容:论题主要西林壮族婚礼仪式的环节和程序做了详细的梳理,通过个案实录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还对西林壮族婚俗音乐形态进行分析,西林壮族八音曲目和壮族婚俗歌曲的调式音列、节奏律动、旋律形态、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隐藏于其中的音乐特色元素。

代表性学术成果:

论文《浅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发表于今古文创》2021年第33

9f04c2f443764946a9ebc019c5d7761e.jpeg

主讲人:成思禹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指导老师:吴宁华教授

讲座题目:媒介化语境下广西罗城官话对歌诗性基因的变迁与延续

主要内容:讲座主要以广西罗城山歌微信群——“广西山歌学习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线下(传统)、线上(微信)对歌活动进行深入田野调查,通过线下、线上双重空间对歌音乐形态的深入对比,旨在从“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的“互生式”对话中观察广西罗城官话对歌诗性基因的变迁与延续,尝试从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宏观的角度把握当下对歌的整体局态。

代表性学术成果

1.2020年7月,参与撰写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主办《中国音乐年鉴》刊物——2014年度“宗教音乐综述”;

2.参与2021年自治区级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博物馆+非遗”模式下戏曲音乐展陈路径探析——以广西国家级非遗剧种为例》

3.论文《微信对歌音乐民族志研究》发表于《歌海》省刊,2022年第2期。

d8e0f12c865f424b9d1affe7edcdd473.jpeg

主讲人:刘畅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指导老师:吴霜教授
讲座题目:音乐与文学的“对话”——聊斋俚曲互文性的考据和研究

主要内容:“互文性”理论源自于西方的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思潮,认为一切事项都被文本化,任何语境下的文化事项都变成了互文本,文本性替代了文学,互文性替代了传统。在这一理论中,文本间的固有边界被打破,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折射,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聊斋俚曲十五种有七首是移植于《聊斋志异》小说的同名篇目,故聊斋俚曲与《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在不同领域、以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传递同一思想内涵的不同表述。这种大量引用和变相重复自己的作品,并不意味着蒲松龄江郎才尽,而是以独特的方式从新的角度重申自己的前文本,从而对“忠孝仁义”主旋律进行再次强调,以达到“参破村庸之迷,大醒市媪之梦”的思想诉求。

代表性学术成果:

1.参与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音乐与文学的“对话”——聊斋俚曲互文性的考据和研究》;

2.论文《聊斋俚曲研究概述(1990-2020)》发表于《戏剧之家》2022年;

3.获广西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器乐组一等奖”。

571bbcd43afc48f2804f326a8fc1c467.jpeg

主讲人:王菊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研究

指导教师:陈坤鹏教授

讲座题目:民间吹打乐的音乐建构与乐人互动——以洪洞金鼓乐为例

主要内容:本讲座以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地区金鼓乐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吹打乐——戏曲——乐人三者间的关系。第一部分从音乐建构的角度出发,阐述在“咔戏”中建立起的蒲剧与金鼓乐之间的关联,以此探究地方吹打乐与地方戏曲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探究金鼓乐音乐发生的前提。第二部分基于音乐表演结构中的乐人互动,聚焦于乐人权力与乐班秩序,在个人——集体、微观——宏观的视角转换中,重点阐释动态的乐人互动对音乐、文化两个层面的影响。以“谁的权力”命题为切入点,从雇佣关系中的权力、音乐建构中的权力、合乐规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乐人在音乐文化认知变迁下的多元发展。同时,基于金鼓乐非固定乐班走村式的特点,关注由传承方式变化而引发的变迁,即由聚合到分化的乐班内在机制,阐释不同时期显性规约、隐性规约对于金鼓乐传承与发展中秩序的维护与约束,建构当代乐班生存法则。

代表性学术成果:

1.论文《从黄泥的选择看坳瑶黄泥鼓当代延续与变化》发表于《艺术评鉴》,2022年第6期;

2.参与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独具特色与多源特征的马山丝弦戏探析》,项目编号:2020XJ54

1bf651e2d9914e78bf7d6b19779c67c0.jpeg

主讲人:刘晶文

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研究

指导教师:漆明镜教授

讲座题目:东皋自度曲音乐风格分析

主要内容:《东皋琴谱》是我国东皋心越禅师明末清初东渡日本后在日本所传授的古琴曲谱,其中自度曲占很大比例。本次讲座从东皋自度曲的题材、音乐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将其音乐风格特点总结为六点:1.歌词大多取自中国诗词歌赋,涉及到杂言诗、五言诗、乐府诗、宋词、七言律诗、五言律诗、赋、词等;也含有日本元素歌词,如日本的“和歌”;2.歌词题材大多表现哀怨、伤怀;思念、怀念类,也承载了作曲者的思想与人生历程;3.律制为“徽法律”正弄调;4.中国传统音阶六声七声为主,个别琴曲含有日本元素音阶;5.指法都是一些常用的指法,也比较简单;6.明亮铿锵和通澈细小而音高为主要音色特点。

代表性学术成果:

1.主持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明代“琴歌派”对<东皋琴谱>的影响研究》;

2.论文《<东皋琴谱>中“归去来辞”曲谱来源探析》发表于《明日风尚》2022年第5期。

 ad73553500754c2c8add3656c06f736a.jpeg

主讲人:张昊

研究方向:民间美术

指导老师:王锐教授

讲座题目:民国时期玉林窑厂瓷器研究

主要内容:通过对玉林市博物馆藏民国时期瓷器中关于抗战的题材的研究,发现玉林市民国时期瓷器的题材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有着多种含义的变化,从战前的充分准备到抗战中期的互相激励都有表现,表达手法从简单的写生到文字图形再运用体现了人民情绪的生动变化。

代表性学术成果:

1.主持广西艺术学院2021年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民国时期玉林窑厂瓷器研究》

2.论文《论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民间习俗传播——以闽南“送王船”为例》发表于《大众文艺》 .2022年第7期;

3.论文《玉林出土民国瓷器中的抗战题材研究》发表于《大众文艺》2022年第6期。

 9977448693c84dc28c9a2e982352e3da.jpeg

主讲人:丘庭媚

研究方向民间美术研究

讲座题目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成品的造型与图案特征

指导老师黄建福教授

主要内容花竹帽起源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但是当地女性亲自编织的精美工艺品,还是适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日用品,它衍生出的花竹帽歌和花竹帽舞、花竹帽民间故事传说而形成的花竹帽文化,是毛南族文化的精髓和符号。从古至今,花竹帽编织工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从传统技艺到编织工艺设计的创新型转化,其编织作品也有不一样的变化和改变,编织作品从遮风挡雨的生产劳作用品变成配饰品、赠送品和日常纪念品,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文化价值。功能性能的转变也使花竹帽的造型与图案发生审美变化,其编织作品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整体造型、纹样图案、色彩搭配、和构图方式,因而从这四个方面来对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工艺所制成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的来说,花竹帽的造型与图案特征呈现出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统一的艺术形式的法则,给人带来极高的视觉舒适感。

代表性学术成果:

1.2020主持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课题名称为《壮族民间传说文化资源在现代文创产品的转化和应用——以“歌仙刘三姐”系列文创产品研发为例》,任课题主持人;

2.参与2021年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课题名称为《抗战时期桂林的平面设计发展及其特点》,任课题组成员;

3.2021年参与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课题名称为《21世纪广西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及其趋势研究(2000-2020)》,任课题组成员;

4.2021年参与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课题名称为《民国时期玉林窑厂瓷器研究》,任课题组成员;

5.论文《论壮族民间传说在现代文化创意产品中的运用原则》发表于《工业设计》期刊2020年第11期;

6.论文《交融与冲突:对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训计划项目实施的思考——以广西环江县花竹帽编织技艺的的田野调查为例》发表于《大众科技》期刊 2021 年第3期。

86f745a7b32f45769262818ee451da8b.jpeg

主讲人贾冬霞

研究方向:民间美术研究

指导老师:吴伟峰研究员

讲座题目:靖西壮族剪纸的文化交流

主要内容:本次讲座内容主要阐释靖西市壮族仪式剪纸技艺的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阐释仪式剪纸在村落中的形态,根据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细致的划分为诞生礼仪、祈寿礼仪、抬星祈运、镇邪驱鬼、丧葬礼仪五类,并介绍剪纸的工艺特征及剪纸的使用情况。第二部分阐释仪式剪纸的题材纹样,对仪式剪纸的题材纹样进行表格梳理,以便更为直观的对比分析仪式剪纸的剪纸造型。第三部分对仪式剪纸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不同元素蕴含意义,仪式剪纸与巫术目的及功能主义分析,让人们了解其内在的含义。最后一部分从构图、造型、色彩三点分析了仪式剪纸艺术表现,并剖析仪式剪纸的人与自然共生之美,美善相乐的特点以及仪式剪纸“群体无意识”的审美定势等美学特征。本次讲座的目的是帮助人们了解靖西壮族仪式剪纸的分类,了解其纹样题材以及剪纸元素背后蕴含的意义。同时探求靖西壮族仪式剪纸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特征,寻找仪式剪纸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把靖西壮族仪式剪纸在壮族民间中的活态存在基本梳理清楚。

代表性学术成果:

1.2020年参与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壮族民间传说文化资源在现代文化创意产品中的转化与应用研究——以“歌仙刘三姐”系列文创产品研发为例》;

2.2021年参与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民国时期玉林窑厂瓷器研究》

3.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探析》发表于《大众科技》2021年第5期

4.论文《广西隆林苗族服饰文化特征及文化价值探析》发表于《大众科技》2021年第7期

 

/文:艺术研究院2019级研究生

审核:韦绍知   楚卓

编辑:马敏倩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