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艺研新闻>详细内容

艺研新闻

艺术研究院举办《民族音乐学的记谱与分析—— 观念、历史、方法》系列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1-05-17 17:22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字体: 来源: 作者: 图片:

   2021年5月15日,上海音乐学院徐欣副教授应邀在我校南湖校区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民族音乐学的记谱与分析的理论与个案》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艺术研究院吴宁华教授主持。出席本次讲座的有我校研究生处处长吴霜教授、招生办副主任张灿老师、民族音乐博物馆楚卓馆长;以及艺术研究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百色学院的部分师生。

   讲座伊始,吴宁华教授对徐欣副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与真诚的感谢。随后介绍了徐欣副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

3a43a9400d9d4ba087465034c5773802.png

吴宁华教授主持讲座

   上午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徐欣老师提问什么是民族音乐学?什么样的研究可以称作是Ethnomusicology的研究?经典的Ethnomusicology的研究对象很宽泛,是对“非我”文化的研究,一种“他者”的研究。徐老师说正因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处理世界上多样的音乐及文化,所以这种多样性也要求我们在处理时采取多样的方法。

   第一部分 民族音乐学的基本方法论

   徐欣老师认为民族音乐学的三个基本方法论应该包括“实地考察”、“民族志写作”以及“记谱与分析”。她还提出了两个关于西方民族音乐学对记谱与分析有关的历史的问题,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使我们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研究中的记谱与分析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与记谱有关的二分法

   徐欣老师介绍了三对记谱的类型:宽式记谱和窄式记谱、观察理论的记谱和观察事实的记谱、规约性记谱和描述性记谱。从老师的举例分析中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不同的记谱类型及其在音乐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及局限。

   第三部分 描写手段的多样性

   徐欣老师通过播放音频、现场互动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多种音乐形式,分析了人工记谱和机器记谱的应用范畴。并强调我们在选用记谱手段时,其一要考虑描写对象的实用性,其二是描写的立场。最后,徐老师还分享了时空坐标谱记谱步骤,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探索更多的记谱方式。

ef9e4b713a294343baaef6d1311fbe95.png

徐欣副教授讲座

   下午的讲座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徐欣老师延续上午议题,阐述了我们在记谱时的立场选择:记谱的主位与客位。徐老师以因纽特人的喉音歌唱视频为例和弓弦潮尔与马头琴的记谱为例展开阐述。她指出,我们不仅能实现以分析为目的记谱的客位性质,也可以通过探索音乐文化的主位意义的描写,也可以使得我们的工作具有主位记谱的特征。

   第二部分 整体论:场域谱的描写与分析

   她从多个研究个案出发,为我们深刻阐释了在表演中的类型化和关系的问题、声音和背景的关系问题、民族音乐学中的“体态”分析问题。她以介绍已有的场域谱记录和研究成果为引导,用现场播放视频资料的方式,诠释了场域谱对于研究表演场域关系考察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分析

   徐老师开门见山地提出“分析”和记谱一样,都强调音乐分析本身的多元性及其差异性,强调开放性的分析系统,并特别侧重整体性分析。而场域谱正是很好的实现了这种“整体性”。

   紧接着,徐老师以1957年王震亚的京剧《贵妃醉酒》的音乐分析为例,说明“分析”也同样有主位与客位,并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分析范式。最后十分钟,徐老师对“申克分析法”和现如今类似申克分析法的分析进行了辨析,介绍了分析的范式。

   在讲座的最后,吴宁华教授对于本次讲座做了简短的总结,并对研究生处为此次讲座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研究生处吴霜处长表示非常感谢徐欣副教授在百忙之中来到广艺赴这场学术之约,并表示今天的讲座干货满满,受益匪浅。艺术研究院朱腾蛟博士强调研究时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非常重要,他还针对民歌中的“倒字”问题与徐欣副教授展开了探讨。

吴霜教授发言

朱腾蛟博士发言

   徐欣副教授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形式生动,阐释透彻,层层递进,使师生们收获颇丰,对民族音乐学的记谱与分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有效地促进我院的师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提升我院的学术研究氛围。

民研所研究生现场提问

09ece99283ad4b8dbcaeec9d02394ecc.png

讲座合影

   专家介绍:

   徐欣,1981年出生,博士,副教授,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终身会员,英文电子期刊《亚欧音乐研究》(Asia-European Musical Research E-Journal)编委,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大学音乐人类学&民俗学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音乐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出版专著《草原回音“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

   代表性论文包括:《泛音歌唱研究在西方》、《聆听与发声:唐ž伊德的声音现象学》、《声音与历史—以声音感为中心的蒙古族乐器“潮尔”研究》、《哈萨克青年在音乐传承中的多重文化关系》、《西方视野中的中南半岛音乐区域化格局》、《哈萨克歌曲跨界传播的历史追溯与当代解读》、“ChuurinDuu:The Mongolia Bi-phonic Mus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und Ecology(Asia-European Musical Research E-Journal,vol2)等。曾获北京市第八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文字:侯健

图片:范洋洋 成思禹 张小梅 高娅 侯健

审核:韦绍知、吴宁华

编辑:刘金喜

9d2ed6f96c8141f18595c116e5bba902.jpg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