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艺研新闻>详细内容

艺研新闻

刘桂腾:音乐人类学田野数据采集方法述要

发布时间:2018-05-16 09:57 浏览次数: 视力保护色: 【字体: 来源:陆辉 作者:郑舒丹 刘毅 图片:

2018年5月7日下午3点,艺术研究院特邀上海音乐学院“生态音乐学团队”特聘专家、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刘桂腾教授作了“音乐人类学田野数据采集方法述要”专场讲座。本场讲座由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王晓宁教授主持,民研所全体师生和来自广西大学及百色学院的师生一起聆听了讲座。

王晓宁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刘桂腾教授是仪式音乐研究资深人士,他有几十年音乐人类学田野工作经验,并历练出独特的科学的民族志影像摄制技法和视角。本次讲座正是他这些丰富经验的集中分享。

1.田野作业的操作流程

刘教授首先从音乐人类学者学术追求的角度看待“田野”,称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阶梯。他说,面对一个陌生的田野对象,做足相关文献整理,是一个“由生而熟”的过程;而走进田野时,要放空已知,即是“由熟而生”的状态;当我们从中体验和思考,又是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如此一来,可谓“似曾相识,却若初见”。

在田野作业的具体操作流程方面,具体分为“阅读文献、梳理问题、提取资讯、设计路线、制定计划、点打行装、走进田野”等阶段。在“提取资讯”这一环节中,刘教授引用蒙古族安代舞这一实例探讨了“艺术提纯”问题。刘教授指出,“非遗”目录中“安代舞”其实是一种“艺术提纯”的结果,即它是直接从民间仪式程序内容中提取而进入了创作层面的,后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被人们所知晓。因此从继承层面来看它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传统是过去来到现在,因此我们应在提取资讯时要保持音乐的客观、真实,不要人为地去改变其原本的样貌。

2.数据类型的操作和方法

刘教授在讲座中提到田野过程中采集的数据以其记忆形式和储存介质,可分为“口述数据、文字数据、实物数据、影像数据”四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口述数据。它包括自然状况(姓名、艺名、性别、出生、祖籍、族属、职业、家庭成员等)、传承谱系、活动区域、信仰、禁忌等。口述数据也是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基本步骤。

刘老师为师生讲授田野中数据类型

田野数据的采集以其采集手段和方法而言,主要有测量、绘图、录音、摄影、录像等。刘教授介绍了各种适应性的采集设备、采集工具以及使用技能,这些同样关乎数据采集质量的高低,还强调了数据采集者应有采集工具使用技能的专业训练。在介绍完理论部分后,刘教授最后向我们播放了作为“事实记录”和“学术表达”两种视域下的影像文本,用实例向我们展示了田野工作音视频数据采集的标准。

刘桂腾教授在生动讲述中,配以音视频及图片的完美展示,歌声与器声的和谐交织,引领我们认识并走进丰富而实感的田野世界。让与会者深深体会到:“田野”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它因汇聚了天书、地书、人书而博大精深!

讲座结束师生合影

分享到:
【打印正文】